慧能大师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一是智慧,二是慈悲。智慧就是正确的思维,正确的判断;慈悲就是高度的同情心,高度的责任感。智慧具足,才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慈悲具足,才能有人溺己溺的同情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责任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就是我们常说的菩萨精神。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对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思想进行一些探讨,不仅具有全面发掘、全面理解慧能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把握佛教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解决好知与行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佛学本为智慧之学,实践之学,如果仅停留于讨疏寻经的知解阶段,就会把佛学变成一种纯知识性的学问,从而使其悲智双运的精神化为乌有。

慧能出世传禅,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把大乘妙智深悲的精神在简易平实的自利利他的实践中和盘托出。

我们知道,慧能禅学思想的核心是顿悟说。什么是顿悟呢?根据慧能自己的说明是:顿见真如本性或顿悟菩提。他还引用《维摩经》的话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由此可以看出:顿悟的本质就是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从参禅者的心灵深处点燃了智慧的火炬,找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无尽宝藏(还得本心)。也就是说,顿悟实质上就是强有力的智慧观照,离了智慧观照也就无所谓顿悟了。

顿悟的先导是智慧,顿悟的内容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或者说,顿见真如本性;而顿悟的目的是要驾大法船,普度有情,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这便是慧能思想能智又能悲的特点。

《坛经》中记载慧能悲心济物方面的思想非常丰富。也告诫其弟子要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那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偈语,更是佛教界广为传诵、奉为圭臬的名句。在这里我想特别拈出慧能的济世思想中重视现实的净化和重视内心的净化两点,以回应当今时代对佛教的要求。

慧能的净土观,体现了他重视现实净化的思想特点。他认为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慧能出生于贫寒家庭,识字不多,经过苦志劳形的自我奋斗,终于顿悟菩提自性,继承了弘忍的衣钵,成为禅宗第六祖。他自身的实践经验显示出人的主体自觉的重要性。在慧能看来,西方净土是由阿弥陀佛的本愿而形成的;如果东方人都除十恶,行十善,西方便在眼前,即秽土成净土,何须更愿往生。这正是他的甚深智慧和广大悲心的全体显露。

慧能关于净化人心、心能转物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他在禅宗修养上炉火纯青的精神境界。人类的内心世界虽是千变万化,纷纭莫测,但就其总体的倾向性而言不外理智与情感两大主流。从佛法的立场出发,认为理智与情感都有迷与悟的区别,或者是正确(悟)与错误(迷)的区别。迷与悟主要是就精神因素而说的,它具体表现在用什么尺度来判断是非善恶。

人类的种种颠倒言行的根源,就在于处理一切事情都是从事先架构的框框出发,不能如理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佛法认为这种事先架构的框框就是无明,就是妄念,就会使纯净无瑕的客观世界变成荆棘丛生、自他相隔的烦恼深渊。人们怎样才能跳出这烦恼的深渊呢?佛法告诫说:以缘起自性空的观点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执见,树立无我无私的正见,就能趋向圆满超越的人生。这超越的境界,即佛经上常说的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转识成智。经过这样的超越,便达到了人心净化的目的。人心净化之后,是无往而非道,即所谓平常心是道。慧能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在慧能看来,众生与佛之间的不同就在迷悟之别,而迷悟的根源是心。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不平静啊!方寸之内,有高山,有大海,有恶龙,有鱼鳖!怎样才能使内心平静呢?慧能说: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慧能的这些言教,都是佛法的极则,论到修行,不如此修,难免入宝所而徒手归家之叹。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另外的偏向:强调心净则佛土净,并不意味修行仅仅停止在理念的阶段,而不作事相上的严土利生。如果仅有心净而无土净,仍然不是智悲双运、自他二利。依缘起性空的观点认识事物,能就祛除理智上的迷雾,使理智提升为高度自觉觉他的智慧;依无我的观点处理人事,就能祛除感情上的封闭,使感情提升为高度的自利利他的慈悲。学佛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则学佛之能事毕矣。要做到能智又能悲,确乎是不容易的。但是,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种自觉性,没有净化感情、提升理智的决心,要想得到学佛的实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