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学 常识之五

发布时间:2025-04-13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什么是佛学常识之五 (第二十八至第三十六课 结束) 第二十八课三十七道品(四)

(丁)五根五力

根力都是譬喻。‘根’譬树木有根,才能生长;‘力’譬树根坚固,才能茂盛。二缘和合,才能开花结果。求道若能立住根本,再得了坚固力,才能得到道果。

(一)信根,信四谛圣道,合三十七道品等,理皆真实。(二)进根,精进求道,决不休息。(三)念根,把心安住在道上,不起杂想。(四)定根,心与道合,不向外散。(五)慧根,视察四谛的义理,很能了悟。有这五个字,就是道心长了根。

(一)信力,是不受一切外道邪说诱惑,不为环境改变。(二)进力,是能不怕困难,打破一切,勇猛前进。(三)念力,是偶起杂念,立即断去,不使他相续。(四)定力,是内心不动,且能离开外境的搅扰。(五)慧力,是能破除无明,心得解脱。如能作到这样,就是五根生了力量。

第二十九课三十七道品(五)

(戊)七菩提分

‘菩提’是觉的意思,这是得了无漏智慧,修行的七种方法,也名曰‘七觉支’。

(一)‘择法觉’一切事理,要用智慧观察,能以明白,那是真假,不致错误。

(二)‘精进觉’佛法固须精进,要能明白,无益的苦行,不去妄作。

(三)‘喜觉’心得佛法,自然喜欢,这名‘法喜’。要能明白,法有了义,有不了义,必须认得准确,不可颠倒。

(四)‘除觉’烦恼必须断除,要能明白,烦恼与菩提非一非二,不可错损菩提。(此一另解法)

(五)‘舍觉’一切境界,如梦如幻,要能明白,虚妄不实,既已舍去,不宜再去追想。

(六)‘定觉’禅定有世间禅,出世禅多种,要能明白,世间的禅,报尽还坠,不了生死,不可贪著。

(七)‘念觉’这念有观察的意思,好比医生诊病;前六觉好比药品。修行要定慧平均,定偏了就昏沉,当该用择、进、喜来提起;慧偏了就浮动,当该用除、舍、定来安稳。

第三十课三十七道品(六)

(己)八正道分

‘正’是不偏邪,‘道’指涅槃的法门。这八种道,就是无漏的法。

(一)‘正见’四谛各有四行相观,合成十六行观,名曰‘无漏行观’(甚繁不述),能修此观,见解才得正确。

(二)‘正思维’用无漏智发动思维,不是识心发动妄念,这种思维,能以断惑证真。

(三)‘正语’是口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恶业。

(四)‘正业’是身不犯‘杀、盗、淫’三种恶业。

(五)‘正命’出家众戒五种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在家众不作恼害众生,或迷惑众生的职业来谋生活。

(六)‘正精进’是对趋证涅槃的道,勤加修行。

(七)‘正念’是专念证心的正道,合万行的助道法。

(八)‘正定’是修出世间禅定,远离有漏禅定。

第三十一课十二因缘

‘因’说事的原素,‘缘’说果的促成;这是穷究众生涉历三世,轮回六道的由来。

(一)‘无明’是本性从无始一念不觉,起的烦恼。

(二)‘行’是依著无明造的善恶事业。这是‘过去’世的二种因。

(三)‘识’是过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识。

(四)‘名色’是神识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胎体。

(五)‘六入’是二、三月后渐长成六根。

(六)‘触’是胎出生以后,在二、三岁时,与外界的接触。

(七)‘受’是六、七岁时,渐能分别苦乐。这是‘现在’世的五种果。

(八)‘爱’是十岁以后,依苦乐的感觉,爱把苦离开,爱把乐接受的一种思想。

(九)‘取’是成人以后,爱欲发展,便执取不舍一切的造作。

(十)‘有’是依爱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种种的业力。这是‘现在’世的三种因。

(十一)‘生’是依著现在的业力,牵著将来去投生。

(十二)‘老死’忧悲苦恼,是既有了再生身,就免不了受这些悲苦。这是‘未来’世的二种果。

第三十二课六度

‘度’的意思,是说众生在生死苦海里,要度到涅槃乐岸上。有六种方法,按著去作,就可达到目的。

(一)‘布施’是用自己财物或某事,分布施给对方。略举三种:

一、财,用财物赒济缺乏的。二、法,说法使人得益。三、无畏,救拔众生的厄难。

(二)‘持戒’是应止的应作的,都遵守戒律去办。事相甚繁,略说三聚:

一、摄律仪,所有戒条谨持不犯,就是‘诸恶莫作’。二、摄善法,就是‘众善奉行’。三、摄众生,就是‘救护众生’。

(三)‘忍辱’是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略举二种:一、耐世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二、安受众苦,忍受时缘饥渴寒热等事。

(四)‘精进’是磨励身心,进修前后五度。略举三种:

一、披甲,发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铠甲,不怕冲锋。二、有勇,听到难断的事,难能的事,心不怯懦。三、不退,遇到任何障碍,决不退转。

(五)‘禅定’是止住散乱的妄心,使他寂静观照。方法繁多,不能枚举。修那一门说那一门,不修,说也不懂。在这里只好举出三大类的总名,略知他的大概而已。

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六)‘般若’是证得的智慧。略举三种:

一、实相,离一切虚妄的性体。二、观照,能以照察实相的真智。三、方便,能以分别诸法的权智。

第三十三课宗派(一)

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著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现下虽尚有十宗的名目,实际上已经有数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成实宗’(也名空宗)诃犁跋摩法师造《成实论》,很与大乘的学理相似,大旨是‘成立修多罗中实义’的意思。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二)‘俱舍宗’(也名有宗)俱舍译为藏或茧,是包含的意思。印度小乘,异论纷纷,后经结集为《大毗婆沙论》;世亲菩萨依著折衷作《俱舍论》,义为‘解释发智’。陈代真谛、唐代玄奘两位法师,译来我国,才创立的。

(三)‘禅宗’(也名心宗)禅是‘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的意思。梁代达摩祖师西来创立的。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概悟后方许起修,虽说不立文字,但这一宗多是研读般若类的典籍。

(四)‘律宗’(也名南山宗)是依著佛制,净除‘身口意恶业’的一种方法。创始的是唐代终南山道宣律师,依著《四分律》作主要典籍。

(五)‘天台宗’(也名法华宗)隋代天台山智者大师,取《法华经》为根本经典,创立这一宗,发明‘一心三观’的妙理。对于判教解义,都有精确的体系,各宗演教,也多采他的方式。

第三十四课宗派(二)

(六)‘贤首宗’(也名华严宗)唐代杜顺和尚,取《华严经》为根本典籍创立的。到了第三祖贤首大师,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显得精采。发明‘一真法界’,是此宗的奥义。

(七)‘慈恩宗’(也名法相宗,近称唯识宗)这一宗所依的主要经典,是《楞伽》《解深密》等经,及《成唯识论》,主张‘转识成智’。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师翻译弘扬,才创立的。

(八)‘三论宗’(也名性宗)龙树菩萨造《中论》、及《十二门》,提婆菩萨造《百论》。这三种书,大概是说明‘大乘之中实的义理及破执破障’的意思。姚秦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九)‘密宗’(也名真言宗)密是‘秘奥’的意思,为佛的最深境界,非到‘等觉’不能明白,取‘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根本典籍是《金刚顶经》、《大日经》等,唐代金刚智及不空两师创立的。但现在中国流行的,却是藏、蒙密教,更分红、黄、白等派。

(十)‘净土宗’(也名莲宗)晋代慧远大师创立的。取《弥陀》《无量寿︾《观经》三种为主要典籍,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极乐’。这一宗的方法,因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在家的人修习,尤觉方便。

第三十五课宗派(三)

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万老人《释教三字经》。该书在清代时候,经过印光大师重订,以后又由杨仁山居士删改。这次序或有取意,兹用浅意揣测,试说如下:

(一)按宗乘说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这自然应先小后大,所以成实、俱舍在前,律夹中间,其他在后。

(二)按教义说禅学传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净学普被三根,法是最广,列在最后,这好比车有双轮。其余列在中间,好比舆的轨轸等件。‘舆’有载乘的功能,‘轮’有运转的力量。

(三)按行持说戒律是诸行根基,知禅明宗以后,列在以前,使先正本。学贵求解,台贤相性,都是教理南针,列在其次,使明教相。解后尤贵实行,密净是专讲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后,使知归宿。

这十宗的律、净两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问何宗,都须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著无戒行万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稳。

第三十六课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著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二)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橙,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三)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作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四)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就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五)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六)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先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上一篇:佛家食疗奇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