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二十四忠》【三集卷三】

发布时间:2021-12-1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三集卷三 《二十四忠》 

  
  忠篇
  
  一、【子文告新】
  令尹子文。三已无愠。旧政告新。去留随分。
  【原文】
  周楚斗谷於菟。字子文。为令尹。缁布以朝。鹿裘以处。日晦而归食。朝不及夕。以忧勤社稷。成王每朝。设脯糗以羞之。及出禄。必逃。当斗般杀子元时。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仕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孔子称其忠。
  
  患得患失。固鄙夫所为。无论矣。乃至于三仕无喜。三已无愠。其中心坦白为何如乎。且非特无愠也。必将旧日己所行之政事。一一告诸新任。人能如子文之处处以国事为重。尚何权利思想之有哉。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楚国的斗伯比的儿子。起初是丢在梦泽地方。因为老虎来给他吃奶。所以才抱回来的。楚国人的方言。乳叫做谷。老虎叫做於菟。所以把他叫做斗谷於菟。表字就叫子文。后来在楚国做了宰相。上朝时候穿着黑布做的礼衣。在家里穿着鹿皮做的衣服。每天总要到太阳落山。才回家里吃饭。这样的从清早直到晚上。在朝里忧虑勤劳国家的政事。楚成王每每在朝上设着干肉干粮给他吃。但是成王要赏他俸禄。他必定逃走弗受。当初斗般杀楚文王的弟弟叫做令尹子元的时候。斗子文就自己破了产来救楚国的灾难。斗子文做宰相。三次上任的时候。他脸上也没有什么喜色。三次卸职的时候。也并没有烦恼的颜色。旧任行政的方针。一定去对新任宰相说得明明了了。孔夫子也称美他的忠心。
  
  二、【申生忧国】
   申生被谮。死于无辜。使辞狐突。君国是图。
  【原文】
  周晋献公听骊姬谗言。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申生不可。曰。然则盍行乎。申生亦不可。使人辞于狐突曰。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张南轩曰。申生无辜而死。不但无一怨言。而爱君忧国之心。至死不变。忠孝之道。申生其曲尽矣。许止浄谓申生曲尽忠孝。除舜以外。孰能企及。所以没而为神。祸福晋国。天帝亦惟命是听也。
  
  【白话解释】
  周朝晋国的献公。听信了骊姬枕边的话。就要把世子申生杀了。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何不把你原来的志向。去对君上说了。申生不肯。重耳又说。你既然不肯把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去剖个明白。那末你不妨逃到外国去吧。申生又不肯。后来申生差了个人。去辞别狐突说。我的父亲年纪老了。儿子年纪又小。国家将来正多着危难呢。你不肯出来、替我君上想着安邦定国的计划。假使你有一天能够出来、替君上谋着定国安邦的计划。那末我申生就是死了。也受了你的恩惠多多了。于是行了一个最恭敬的礼死了。因为申生这样的孝顺爱国。又有恭敬的礼节。所以他的谥法。叫做恭世子。
  
  三、【御己农谏】
   老农御己。谏筑层台。庄王罢役。民歌薪莱。
  【原文】
  周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大臣谏者皆死。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谓其耦曰。吾将谏王。其耦曰。吾闻谏人主者。皆练达之士。今子、老农耳。何谏为。御己曰。若与余并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子比智矣。委其耕而入谏。楚王善之。遂解层台而罢民役。
  
  楚人之歌曰。薪乎莱乎。无诸御己。讫无子乎。莱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楚人感之切骨如此。盖苦役劳民。莫斯为甚。谏者且死。谁复敢言。而一农夫。卒能谏止之。孰谓君国事。小民无与乎。
  
  【白话解释】
  周朝的楚庄王。造了一个很高的台。那个台的面积。差不多有一百里的大。国里的大臣、去劝谏楚王不要造这个台的人。都给楚王杀死了。这时候、有个种田人叫诸御己的。在楚国百里以外的郊野里种田。他就对着同伴种田的人说。我要去劝谏楚王了。同伴说。我晓得去劝谏国王的。一定是人情很谙练。事理很通达的人。现在你不过是个老农夫吧了。去谏什么呢。诸御己说。你同我种田。那末我们两个人的能力是相等的。至于去劝谏国王。那我和你两个人的智力。就大不相同了。于是就丢弃了锄头。到楚宫里去劝谏楚王。楚王竟赞成他的话。就不再造高台了。并且又把以前叫来做工的百姓。也都叫他们回去。
  
  四、【史鳅正君】
  史鳅直谏。生死怀忠。置尸牖下。卒悟灵公。
  【原文】
  周卫史鳅、字子鱼。仕为大夫。灵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弥子瑕。史鳅骤谏不从。病将卒。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置尸牖下。灵公往吊。怪而问之。其子以父言对。公愕然曰。寡人之过也。于是进伯玉而退子瑕。孔子闻之曰。直哉子鱼。既死犹以尸谏。
  
  史鳅以直道事君。孔子尝称其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而蘧伯玉之洁身退藏。孔子亦称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夫固各有所长也。至鳅以尸谏。益见其忠君之念。没世不忘已。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卫国的史鳅。表字子鱼。在卫国做了大夫官。这时候、卫灵公不任用贤人蘧伯玉。可是很信任佞臣弥子瑕。史鳅屡次劝着。卫灵公终是不肯听。史鳅生了病。快要死的时候。就对他的儿子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纠正了君王的过失。死了以后。不可以成礼的。可把我的尸首。放在窗下就是了。后来史鳅死了。卫灵公就去吊丧。见了他的尸首放在窗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他的儿子把父亲的遗嘱。都对卫灵公说了。灵公听了。仓猝惊遽地说。这个确是我的过失呵。于是就用了蘧伯玉。斥退了弥子瑕。孔夫子得知了这回事。就说。子鱼的为人。的确忠直得很。死了还要用尸首去谏劝人主的。
  
  五、【樊哙鸿门】
  樊哙护主。直闯鸿门。发指眦裂。生啖肩豚。
  【原文】
  汉高祖为沛公时。与项羽会宴鸿门。羽有杀沛公意。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樊哙带剑拥盾入。瞋目视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羽曰。壮士。赐之卮酒。一生彘肩。哙立饮啖之。羽曰。复能饮乎。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沛公欲亡去。哙力护之。遂脱归霸上。
  
  先君曰。樊哙不愧壮士。其请沛公还霸上之语。责项王背前约之辞。貌虽赳赳。而言殊侃侃。高祖病。枕宦者卧。哙敢排闼直入极谏。可谓忠心耿耿。不避艰险之臣矣。
  
  【白话解释】
  汉高祖姓刘名邦。起初做沛公的时候。同了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地方一同宴会。这时候、项羽有杀沛公的意思。项羽手下的项庄。拔了宝剑舞着。他的意思也想把沛公杀了。樊哙得知了沛公的危难。就带了宝剑、拿了藤牌、走进军门里去。怒气冲冲地看着项羽。连头发都向上竖了起来。连眼眶子也破裂了。项羽见了就说。这真是个勇敢的人。就赏给他一器酒。一只生的猪肩。樊哙马上就把酒饮完、肉吃完了。项羽说。你还能吃么。樊哙说。我就是死也不肯逃避。何况吃些酒。算得怎么一回事呢。沛公觉得在这里非常的危险。就想逃了出去。樊哙竭力保护着沛公。于是才得逃到了霸上地方、自己的军队里。
  
  六、【许杨械解】
  许杨忠信。屡次感灵。下狱械解。道晦光荧。
  【原文】
  汉许杨、汝南人。郡有鸿却陂。久毁。太守邓晨欲修复其功。闻杨晓水脉。召与议之。因起塘四百余里。民得其便。初、豪右谮杨受赂。晨收杨下狱。而械辄自解。狱吏白晨。晨曰。果滥矣。我闻忠信可以感灵。今其效乎。即夜出杨。是时天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时人异焉。
  
  考鸿却陂向为翟方进奏毁。民失其利。多至饥困。邓晨用许杨言修复。累岁大稔。许止浄谓传云。民、神之主也。造福于民。自得神祐。故下狱而械自解。道晦而光照临。晨为杨起庙图形。声香俎豆。宜哉。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许杨。是汝南地方的人。那地方有个鸿却陂。已经毁坏的有许多时候了。太守官姓邓名晨。要想修好这个畜水的陂、回复他原状。使人民可以得着许多便利。听得人家说许杨是晓得水脉的。于是就请他来大家商量着。就在那边造了一条四百多里长的塘。百姓们很受到了这条塘的利益。起初的时候。汝南的土豪说许杨受了贿赂。邓晨就把许杨下在监牢里。可是锁着他手足的刑具。常常自然会解散的。监狱官就把这件奇怪的事、去对太守说了。邓晨听了就说。这个果然不是真有罪的呵。我晓得忠信是可以感动神明的。现在的事。就是忠信的效验呵。当夜里就把许杨放了出来。这时候、天色已经很暗了。路上好象有一道火光。照着他走路的样子。当时的人。都觉得非常的奇怪。
  
  七、【班超不疚】
  班超投笔。西域立功。去妻释邑。帝称其忠。
  【原文】
  汉班超、字仲升。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李邑譖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遂去其妻。章帝知超忠。乃责邑诣超谢罪。令受超节制。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徐干曰。邑前毁君。今不可遣。超曰。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先君曰。班定远候、英杰也。治戎有术。深得大体。诫任尚以宽小过。总大纲。惟其措置得宜。故能久镇西域。至被李邑所谮。帝使谢罪。仍释邑使归。其宽容大度。忠于为国者。概可见矣。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姓班名超的人。表字仲升。他放弃了笔墨生涯去从军。在外国西域地方立了功劳。于是外国国王。都差了儿子到朝廷里去侍奉皇上。这时候、有个李邑在皇帝面前。说班超带了爱妻。抱了爱子。一同在外国很安乐地住着。没有顾到自己国家的心了。班超得知了这回事。就把妻子离异了。可是章帝晓得班超的忠心。就叫李邑到班超那儿去谢罪。并且命他受着班超的管束。李邑到了以后。班超并不去为难他。叫他带了乌孙国国王的儿子回到朝里。旁人见了倒有点替他不平。徐干就对班超说。以前李邑在皇上那儿。说着你的坏话。现在到了你这里。是不可叫他回去的。班超说。这是不要紧的。一个人只要自己觉得心里没有惭愧的事。那里怕人家的说话呢。若是把他留下了以快私意。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呵。
  
  八、【张纲埋轮】
  张纲受命。独埋车轮。奏劾梁冀。忠直罕伦。
  【原文】
  汉张纲、字文纪。少明经学。负气节。顺帝朝。为御史。与杜乔周举周栩冯羡栾巴郭遵刘班八人。分行州县。表贤良。察贪污。乔等受命之部。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遂劾奏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等奸恶十五事。书奏。京师震竦。
  
  先君曰。张文纪、骨鲠直臣也。因劾梁冀等无君之心。冀思中伤之。适广陵剧贼张婴作乱。遂出为太守。文纪单骑诣婴垒。剀切劝谕。婴率所部万余人归降。惜任职未几。遽而病终。不能久扶社稷耳。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张纲。表字文纪。幼小时候。就懂得经书。有种忠正的气节。在顺帝朝里做了御史官。同了杜乔周举周栩冯羡栾巴郭遵刘班一共八个人。大家分头到各州各县去调查。各地方的官吏。有贤良的、有贪污的。都叫他们举发出来。杜乔等七个人。受了皇上这个命令以后。就到指定的地方调查去了。独有张纲不去。并且把他坐的车轮。埋在洛阳都亭的下面。他说。州县官吏的害人。还是小的事。朝廷里为百姓大害的、正多着呢。我们应该先解决了大的。好象豺狼在道路上害人。还去问什么狐狸呢。于是就弹劾当时的权臣大将军梁冀、和河南太守尹不疑等等、十五件作奸犯法的种种恶事。他这封奏章上到皇帝里去。以后京师的人。大家都有了怕惧了。
  
  九、【钟雅独侍】
  侍中钟雅。亮直刚方。百僚奔散。独在帝傍。
  【原文】
  晋钟雅、字彦胄。少有才志。累迁至侍中。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惟雅独在帝侧。或谓雅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坐待其毙耶。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恐董狐将执简而进矣。
  
  当苏峻乱时。效忠者如俞纵桓彝。相继死于王事。温峤毛宝。尽力战于石头。均有足多者。至若钟雅独侍成帝之侧。仿佛嵇绍独卫惠帝之躬。嵇绍、侍中也。钟雅、亦侍中也。晋代先后二侍中。其揆一也。
  
  【白话解释】
  晋朝的钟雅。表字彦胄。幼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干。很有志气了。后来做到了侍中官。这时候。有个苏峻造了反。军队反到了南京。朝上的百官都散了。只有钟雅独自在皇帝的身边护着。有人对他说。觉得可以的。我就进去。见得难行了。就退走出去。这才是古人的道理。况且你的生性忠直。那班反贼来了。必定不能够见容的。还不如随机逃走了吧。何必一定坐着等死呢。钟雅回答他说。国家有了乱事。不能够去平乱。皇上有了危险。又不能够去救济。大家各自逃了去。保自己的性命。我恐怕董狐要执了竹简来。写他们不忠的行为了。
  
  十、【谒之引颈】
  谒之正谏。言直志高。临刃不变。齐帝投刀。
  【原文】
  北齐裴谒之、字士敬。少有志节。好直言。文宣帝末年昏纵。朝臣罕有言者。谒之上书正谏。言甚切直。帝将杀之。白刃临颈。辞色不变。帝曰。痴汉何敢尔。杨愔曰。此子望陛下杀之。以收后世名。帝投刀曰。小子望我杀尔以取名。我终不成尔名也。遣人送去。
  
  历代忠臣。以杀身成名者多矣。然在忠臣。初无成名之心也。谒之白刃临颈。辞色不变。何尝有取名之心乎。特杨愔欲救之。故为此言耳。文宣帝亦不愿自侪于桀纣。而谒之卒以成名。千古不朽矣。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北齐有个裴谒之。表字士敬。从小就有志气和节操。喜欢说着正直的话。文宣帝到了晚年的时候。非常昏暗放纵了。当时朝廷里的臣子。没有一个敢去说话。裴谒之就上了一封书。很正直地去劝谏皇上。里面的话、说得非常切实。文宣帝生了气。要把他杀了。像雪一样白的刀。放在他的项颈上面。可是裴谒之的说话和脸色。一些也不改变。文宣帝说。你这个呆子。怎么敢这样呢。杨愔在旁边说。这个呆子。是想要皇上把他杀了。才好得到了后世的名望。文宣帝听了。就把刀丢在地下。说道。你要我杀了你。好求名誉。可是我偏不给你造成名誉呵。于是差了个人。把他送了出去。
  
  十一、【处俊至忠】
  唐郝处俊。谏分二朋。议后摄政。竭力纠绳。
  【原文】
  唐郝处俊因高宗观音乐。使雍王贤主东朋。周王显主西朋。角胜为乐。乃以推棃让枣谏。上以为远识。上苦风眩。议使天后摄政。处俊曰。魏文帝着令。虽幼主不许皇后临朝。以杜祸乱。奈何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上乃止。
  
  先君谓郝处俊预杜祸乱。武氏虽不信任。然高宗崩后。亦未闻贬斥。其时直臣颇多。如王义方之叱李义府。王求礼、苏良嗣、李昭德之锄奸佞。杜景俭、徐有功、李日知之用法平恕。均公忠自矢者也。
  
  【白话解释】
  唐朝有个姓郝名处俊的。有一次、他为了高宗皇帝去观音乐。叫了雍王名贤的、管了东边的音乐队。叫周王名显的、管了西边的音乐队。东西两边争着献技斗胜。郝处俊见了以为这不是友弟的行为。于是就把古人推棃让枣、兄弟友让的故事去劝皇上。皇上听了。就说他的识见很远大。高宗后来生着头眩眼花的病。觉得非常的痛苦。就想叫武后去代理国政。郝处俊说。这是不可以的。从前魏文帝立下了一个命令。说、无论国君如何幼小。不许皇后来代理国政。防止种种的祸乱。为什么皇上不把国政交给了子孙。反而交付了武后呢。中书侍郎李义琰也说。郝处俊所说的话。的确是很忠心为国的。于是才把高宗的念头打消了。
  
  十二、【仁杰直奏】
  仁杰直奏。面折廷争。武后止拜。问以谮卿。
  【原文】 
  唐狄仁杰好面折廷争。高宗每许之。武后僭政。亦屡屈意从其谏奏焉。后谓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答曰。陛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每入见。武后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及薨。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
  
  先君曰。狄梁公。忠臣也。颇有机变。所行德政。为万姓感戴。从谏如流。选贤任能。至公无私。人且称其天下桃李。悉在公门。虽相武氏。而时以复唐为念。故中宗睿宗。均念其功。屡为追赠。
  
  【白话解释】
  唐朝的宰相狄仁杰。他做官的时候。在朝廷里常常很正直地劝谏皇上。高宗也常常称许他。后来武后做了皇帝。也屡次屈服了自己的意思。听从狄仁杰的话。有一回、武后对他说。你在汝南地方做官的时候。成绩很不错。可是当时很有说你坏话的人。你要晓得他们的姓名么。狄仁杰回答道。只要你皇上晓得我没有过失。这就是我的幸运了。至于说我不好的人。我却不愿意晓得他们的姓名。狄仁杰每次去上朝见武后的时候。武后常常叫他不要下拜。说、每见了你拜着。我身子也痛了起来。等到后来狄仁杰死了。武后也不禁流下眼泪。很哀伤的说。从此以后。朝堂里就没有人了。上天为什么把我国里的元老。这样很早的夺了去呢。
  
  十三、【嘉贞言路】
  嘉贞虽贵。弗立田园。恐塞言路。不坐诬言。
  【原文】 
  唐张嘉贞历秦梁二州都督。政以严办。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曰。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帝以为忠。迁中书令。嘉贞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孙酒色费。我无是也。子延赏。孙宏靖。皆同平章事。时号三相张家。
  
  律例诬告反坐。嘉贞既被诬告。玄宗令坐告者。理所当然也。乃以恐塞言路止之。其忠不可及矣。至不立田园。步武孔明之法。许止净谓嘉贞不为子孙立田园。而子孙相继为相。正可谓善立田园也。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有个张嘉贞。曾经做过秦州梁州两个地方的都督。他行政的方针是很严厉的。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他反了。皇上就差人去考察了一下。并没有造反的罪状。皇帝要把那个诬告的人办了罪。张嘉贞就说。若是把那个人办了罪。恐怕将来没有人、敢在你皇帝面前说话了。后患是很大的。所以还是饶了他吧。皇帝以为张嘉贞这一番话。很是忠心为国。就把他升做宰相了。张嘉贞虽然贵了。可是他不给家里置立产业。有人去劝他。他回答道。现在做官的一班人。只晓得买了良田。造了大屋。那里知道将来这都是给那不好的子孙。做了酒色花费的用途啊。所以我无论如何。是不肯这样做的。后来他的儿子名叫张延赏。孙子名叫张宏靖。都做到副宰相的大官。那时候的人。把他们叫做三相张家。
  
  十四、【韩休峭鲠】
  韩休为相。玄宗无欢。言之必尽。帝退乃安。
  【原文】
  唐韩休性峭鲠。及为相。守正不阿。甚允时望。玄宗尝猎苑中。或大张乐。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至。尝引监。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无一日欢。何不逐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萧嵩顺旨。吾退不安。韩休力争。吾退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韩公为人峭直。不干荣利。萧嵩荐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凡时政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宋璟闻之曰。不意韩休乃能如是。所谓仁者之勇也。
  
  【白话解释】
  唐朝韩休。生性正直。等到做了宰相。对于一切事情。只从国家利害上面着想。并不肯顾全私人的情面。因此他在当时候很有好的名誉。玄宗皇帝有时候在宫里面的园子里打猎。或者铺张了音乐队听着。他一定问着左右的人说。今天的事情。韩休知道不知道。果然过了一回儿。他劝谏皇上的奏章到了。有一次、玄宗对着镜子。心里很不高兴。一声也不响。左右的人就说。韩休做了宰相。你皇上没有一天欢喜的时候了。何不把他逐了出去呢。玄宗皇帝就说。他做了宰相。虽然我是很瘦。可是天下的百姓。都是很胖的了。萧嵩很顺从我的意旨。我当时虽觉得高兴。可是回去一想。就令我心里不安。韩休虽然竭力反对我。我当时虽觉得烦恼。可是回去一想。就令我心里很安然了。我的所以用韩休做宰相。就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呵。
  
  十五、【张巡杀妾】
  张巡食尽。坚守睢阳。罗雀掘鼠。杀妾为粮。
  【原文】
  唐张巡守睢阳。被尹子琦久围。城中食尽。巡谓许远曰。瞧阳、江淮保障。若弃之去。是无江淮也。不如坚守以待。罗雀掘鼠充饥。鼠雀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城中莫有叛者。城陷。巡西向再拜。与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被杀。李翰为之传。表请追赠。官其子孙。
  
  先君曰。张瞧阳。名将也。行兵不依古法。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器械取之于敌。未尝自备。守睢阳时。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救兵。慷慨激励。与城同亡。其声名与许远辈。均可千古不朽矣。
  
  【白话解释】
  唐朝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张巡守着睢阳城。被尹子琦围住得很长久了。城里面的粮食都吃完了。张巡就对许远说。睢阳城是江淮一带地方的保障。若是放弃了睢阳。那就是放弃江淮了。还不如我们两个人。很坚地守着。等候救兵。食粮没有了。就网着鸟雀。掘着老鼠。吃了充饥。等到鸟雀都完了。张巡就把自己所宠爱的小老婆。杀了给兵士们吃。因此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是有投降贼人的心肠。后来城头攻破了。张巡就朝着西方拜了几拜。和南霁云雷万春等一共三十六个人。都被杀死了。李翰给他做了一篇传。到皇帝里去。请求追封他的官爵。并且把他的子孙也封了官。
  
  十六、【廷玉何悔】
  唐蔡廷玉。不轨不从。忠义何悔。下狱从容
  【原文】
  唐蔡廷玉、昌平人。德宗时。朱泚为幽州节度使。谋不轨。廷玉在幕府。不从。被囚岁余。出之。泚曰。而今亦悔乎。廷玉曰。导以为逆。即悔。勉以忠义。何悔之有。复系之。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廷玉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我得名。泚不能屈。待之如初。
  
  余家远祖蔡仲。受成王之命曰。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载在周书。图传家乘。故我蔡氏用式祖训。历朝来忠臣孝子。代有闻人。史册昭垂。不可胜数。兹敬录一则以概之。
  
  【白话解释】
  唐朝蔡廷玉。是昌平地方的人。在德宗皇帝的时候。有个朱泚。在幽州地方做了节度使。就想造反。这时候蔡廷玉正在他的手下。不肯跟了他谋反。于是朱泚就把他关在监牢里。过了一年多。把蔡廷玉放了出来。对他说。你现在改悔了吗。蔡廷玉说。假使劝你做了谋逆的事。那当然是改悔了的。现在我劝你是要忠义。这要什么改悔呢。朱泚听了。又把他幽禁了。又问他道。你觉悟你自己的过失吗。否则是要把你杀死的呵。蔡廷玉说。你不杀我。那是你有了好的名声。你杀了我。那是使我有了好的名声。朱泚终于不能屈服他。仍然和从前一样的看待他了。
  
  十七、【韩琦撤帘】
  韩琦为相。奏对方嚴。请后还政。厉声撤帘。
  【原文】
  宋韩琦为相。喜愠不见于色。仁宗崩。英宗年幼。曹太后临朝。两宫交构。琦决大策以安社稷。琦欲太后撤帘还政。乃取十余事禀上。上裁决悉当。琦即诣太后覆奏。后每事称善。琦因求去。后曰。相公不可去。我当居深宫耳。遂起。琦即厉声命撤帘。帘落。犹见后衣也。
  
  韩公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身家不保。琦曰。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闻者悚服。王安石创新法。议开边。琦上疏力谏。上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韩琦做了宰相。他的面上从来不表现出喜怒的颜色。仁宗皇帝死了。这时候、英宗皇帝的年纪还很小。于是由曹太后代理国事。可是英宗和曹太后的两方面。很多搬弄口舌是非的事。韩琦心里想这总不是国家幸福的事。要决定一个计划去安定国家。那非把曹太后请回深宫不可。于是就拿了十几件事禀到皇帝里去。英宗判决得都很适当。韩琦就到了曹太后那儿去覆奏。说、这都是皇上判决的。曹太后件件事都称赞他判得很好。韩琦就向太后要求罢官回去。太后说。宰相那里可以回去呢。还是我应当回到深宫里去。于是就立起身了。韩琦就马上大声的说。太后已经退位归政了。把听朝的帘子收了去。那帘子收落的时候。还看得见曹太后的衣服哩。
  
  十八、【富弼防意】
  富弼论事。忘杖独行。家书不启。防意如城。
  【原文】
  宋富弼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受命使契丹。闻一女卒。再往。闻一男生。皆不顾。得家书。未尝发。辄焚之。曰、徒乱人意。上屡迁屡辞。以司空致仕。深居不出。谢客。常令二苍头掖之以行。一日。与邵雍论天下事。喜甚。不觉独步下堂。雍戏曰。忘却拄杖矣。年八十薨。谥文忠。
  
  先君谓郑国公始终劳谦。有仁人之量。名闻夷狄。辽使每至。必问其出处安否。言不妄发。当其敢言。奋不顾身。忠义之性。老而弥笃。须臾未尝忘朝廷。至其屡疏君子小人之辨。尤为千古不易之定论。
  
  【白话解释】
  宋朝有个姓富名弼的人。他平生的说话很谨慎。立意很坚定。所以他在坐屏上写着八个字。说、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有一次、皇上差他到契丹国去。他刚刚听得家里的一个女儿死了。他不去理会。第二次差他到契丹国去的时候。家里又生了一个男孩子。他也不去理会。收到了家里来的信。他从没有拆开来看。就把家信放在火里烧了。他说。看了徒然扰乱人的意思。皇上屡次要给他升官。他老是辞谢了。后来做到了司空。就告老回来。住在家里、不走出来。谢绝了一切来看望他的客人。常常差了两个底下人。在两旁扶着他走。有一天、同了隐士邵康节先生。谈论着天下的事务。心里非常欢喜。不觉独自一个人走到堂下来。康节先生笑着对他说。呵、你这番忘却了拐杖了。后来年纪活到八十岁的时候才死。谥法叫做文忠。
  
  十九、【昌世迎驾】
  司理昌世。迎驾入城。尽忠为国。衣诏殊荣。
  【原文】
  宋何昌世、字正卿。高宗南渡时。任台州司理。时虏势猖獗。官吏望风遁去。昌世守职。迎驾入城。上问曰。卿见为何官。曰。台州司理何昌世也。慰劳再三。翦御衣尺许。书云。朕南渡以来。事力未辨。独汝能尽忠为国。可执此为照。特改宣教郎。除大理寺丞。终司农少卿。
  
  一司理耳。而能于虏势猖獗。官吏皆遁之时。从容独力迎驾入城。其尽忠为国何如耶。况当南渡之秋。宋室存亡。危于累卵。设非孤忠接驾。则江山半壁。能否偏安。且难逆料。其翦衣诏之也宜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的何昌世。表字叫做正卿。高宗皇帝南渡的时候。在台州地方做了司法官。这时候、金兵的势力非常强盛。一班怕死的官吏。老早就逃了去。只有何昌世很安定地守着他的官职。高宗逃到台州。何昌世就去迎接皇上进了城。高宗就问他。你现在做了什么官。何昌世回答道。我就是台州的法官何昌世。高宗大大的慰劳了一番。就把龙袍翦下了一尺多长。写了几个字。说、我自从到了南方以后。一切办事用力的人。都没有认识。你能够这样的尽忠报国。特地用这个做了护照。升你做了宣教郎。后来又做了大理寺丞。最后做了司农少卿的官职。
  
  二十、【秀夫负帝】
  秀夫报国。鞠旅勤王。崖山负帝。投海而亡。
  【原文】
  宋陆秀夫、盐城人。元兵执恭宗。益王卫王走温州。秀夫追从之。至福州。奉益王即位。王殂。群臣欲散。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古有一旅一成中兴者。乃立卫王。徙居崖山。迨崖山破。秀夫驱妻子先入海。即负帝投水。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陆丞相当君臣播越海滨之际。犹俨然正笏立如治朝。且日书大学章句以劝学。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恸。皇路已倾。负帝投海。世称其为海底忠、与石头孝并传佳话。
  
  【白话解释】
  宋朝末年。有个陆秀夫。是盐城地方的人。这时候、元朝的兵士。把恭宗皇帝捉去了。益王卫王就逃到温州去了。陆秀夫也跟着追了上去。到了福州地方。奉了益王做皇帝。后来益王死了。一班臣子觉得当时元朝的势力很强。就想大家趁此走散。陆秀夫说。度宗皇帝还有一个儿子在着呵。况且从前时候。有只剩五百个人、十里地方、竟成功了中兴事业的。于是把卫王立做了皇帝。居住在广东海中崖山地方。后来崖山又给元兵攻破了。陆秀夫就把自己的老婆和儿子们。先叫他们投了海。然后自己背了皇帝投在海里死了。宫里的人和一班臣子。跟着死的人很多。后来尸首在海面上浮起的。有十多万。
  
  二十一、【绛山瘗烬】
  完颜绛山。既忠且信。奉命焚轩。瘗君余烬。
  【原文】
  金哀宗自缢。权点检斜烈等从死。遗言焚幽兰轩。火方炽。城破。众皆遁。奉御完颜绛山独留。元兵入。执问故。曰。吾君终于是。吾候火灭灰寒。瘗其骨耳。兵曰。若狂者邪。命且不保。能瘗而君邪。曰。果瘗吾君。虽寸斩不憾矣。兵以告其帅。曰。此奇男子也。许其瘗而免之。
  
  完颜绛山明知元兵之不能遗己也。徒以人各事其君。君有天下十余年。功业弗终。身死社稷。不忍使其暴。露遗骸。与士卒相等耳。落落数言。竟得毕葬余烬。再拜号哭。将赴汝水死。彼军士且救之矣。
  
  【白话解释】
  金国的哀宗皇帝。因为元朝的兵把京师快要攻破了。于是就自己吊死了。代理执掌侍卫扈驾的官。叫斜烈的一班人。就跟了哀宗同死。将要死的时候。遗命把哀宗吊死的房屋、叫幽兰轩的用火烧了。火头正是很盛的时候。城头攻破了。敌兵走了进来。一班人都逃去了。只有做奉御官的完颜绛山。独自留着不走。元朝的兵士就把他捉住了。问他为什么不逃走呢。完颜绛山说。我的皇帝就是死在这里的。我要等着火烧完了。灰冷了。再去收葬他的尸首。兵士说。你是个有神经病的人吗。到现在的时候。性命都也保不住了。还能够葬什么皇帝的尸骨吗。完颜绛山说。果然能够达到了我安葬了皇帝尸骨的愿望以后。就是把我一寸寸的割死了。我也没有什么恨的。兵士们就把这回事去对元帅说了。元帅说。这真是个好男子。答应了他去葬哀宗的尸骨。并且免了他的罪。
  
  二十二、【绍宗生奠】
  绍宗闻寇。大书壁间。命妻生奠。一去不还。
  【原文】
  明易绍宗为象山县钱仓所千户。倭登岸剽掠。绍宗大书于壁曰。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书毕。命妻孥具牲酒生奠之。诀而出。密令游兵间道焚贼舟。贼惊救。绍宗格战。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数十贼。遂被害。朝廷勒碑旌之。
  
  尽忠报国者多矣。至大书于壁。自命妻孥生奠以诀。则上下数千年未之有也。其以卫民为心。仁矣。密令游兵间道焚舟。智矣。追贼海岸。陷淖中犹刃贼数十。勇矣。其妻携孤入奏。勒碑旌之。不亦宜乎。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易绍宗在象山县里。做着钱仓所的千户官。这时候、日本强盗。上了岸来抢劫。易绍宗就在墙壁上面写了几个大字。说、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写完了以后。就叫妻子们备了牲酒生祭了他。又和家人诀别了。暗地里差了游兵从冷路里过去。把日本强盗的船。用火烧了。强盗知道了。非常的惊慌。就回去救护。易绍宗就和强盗大战。追到海岸边。一个不小心。就陷在泥塘的里面了。还亲手杀死了几十个日本强盗。于是易绍宗也就给他们杀死了。朝廷里就把他这番忠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面。拿来表扬他的忠义。
  
  二十三、【钟同感马】
  钟同幼岁。志入忠祠。上疏死谏。马亦先知。
  【原文】
  明钟同幼入吉安忠节祠。见所祀欧阳修杨邦乂诸人。叹曰。死不入此。非夫也。景泰间、官御史。因上疏论时政及沂王事。策马出。马伏地不肯起。同叱曰。吾不畏死。尔奚为者。马犹盘辟再四乃行。同死。马长号数声。亦死。英宗复辟。赠同大理寺丞。谥恭愍。祀忠节祠。
  
  许止净谓赵襄遇刺。过桥马惊。侯景将败。马卧不起。至钟公之马。初欲救主于生前。终竟殉身于死后。方诸烈士。何以加焉。殆亦公忠义之气。有以相感者欤。斯人斯马。足以愧天下怀二心以事君者。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钟同。他幼小的时候。走到吉安县地方的忠节祠里去。看见祠里所祭祀着的欧阳修杨邦乂等几个人。就非常佩服。他叹息着说。我若死了以后。不入这个忠节祠。那就不是丈夫了。景泰年间。钟同做了御史官。为了上奏章到皇上那儿、去讨论时政、和故皇太子沂王的事。就要骑了马出去。可是那头马伏在地上。不肯起来。钟同喝着说。我并不是怕死的人。你这样的做什么呢。那头马盘旋了好几次才走。奏章上了去。果然钟同就得了死罪。钟同死了以后。那头马也长叫了几声就死了。后来英宗第二次重做皇帝的时候。追封钟同大理寺丞。谥法叫做恭愍。入祀忠节祠里。
  
  二十四、【杨爵泰然】
  杨爵濒死。处之泰然。既释复逮。呼妇屏前。
  【原文】
  明杨爵官御史。直言极谏。下诏狱搒掠。死而复苏。爵处之泰然。帝扶鸾宫中。感乩仙语。立出之。未逾月。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观者为泣下。后以大高元殿灾。诏急释之。
  
  许止净曰。世宗昏庸暴戾。以奸邪为腹心。嫉忠良如寇仇。明之亡。盖基于此矣。爵等幸得神佑。至再至三。不然、已先张经杨继盛而为冤死鬼矣。临终而大鸟至。爵或伯起之再来欤。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姓杨名爵的人。做御史官的时候。用了很正直的话去劝谏皇上。皇帝生了气。就把他下了监牢。动了刑具。把他打得死去。后来才活了转来。可是杨爵的心里。非常安泰。一点儿也不忧虑。有一天、皇帝在宫里扶乩。给乩仙的话感动了。就把他放了出来。没有到一个月的时候。又叫内监掌权的办事衙门里。把他仍旧捕了来。这时候杨爵回到了家里。只有十天的工夫。来捕他的校尉就来了。杨爵同他一共吃了麦饭。就预备去了。校尉说。你有什么家事。何弗处置好了。然后我们再去。杨爵就立在屏风的面前。喊着妻子对他说。朝廷里来捉我。我现在去了。旁观的人。都替他们流着眼泪。后来宫里的大高元殿有了火灾。才下诏把杨爵释放了。
     
  【绪余】
  孔子曰。忠焉能勿诲乎。又曰。忠告而善道之。此皆教人以善之义也。王曾原忠篇云。忠之义大矣。忠之理微矣。忠者、中心也。中于道而合乎心之谓也。中不合道。则理有倚偏。道不中心。则道有未尽。故不偏不倚之谓中。中道中心。忠名乃定。忠之义则无所不包。大而格天地。感鬼神。光日月。壮山河。固社稷。卫生民。小则敦孝悌。和夫妇。信朋友。睦宗族。化乡邻。厚风俗。且不特为人宜忠。而自为亦当忠。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